close

  86歲的物理化學家張存浩總是習慣用年輕網站優化人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即便是站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上,他也依然如此。
  今天,這位耄房屋貸款耋之年的老科學家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他在隨後的發言中說:“我將以發現和培養人才為己任,激勵青年人青勝於藍,秀出班行。”
  他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褐藻醣膠物理研究所共事或帶過的中青年骨幹和學生,早已不乏出類拔萃者,比如何國鐘、沙國河、楊柏齡、桑鳳亭、楊學明等,都已是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
  圍繞在張存浩身邊的光環很多——中國科學院院士、預防癌症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他4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4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還獲得陳嘉庚化學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在內的多種獎項。學術界評價他是:中國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但在身邊人的眼中,張存浩是一個常常給年輕後輩機會的長者。比如,張存浩對學生的指導“很下功夫”。曾受到過張存浩指導的關鍵字排名副研究員石文波說,“讀博時,我的每篇英文文章都由張老師親自反覆修改,甚至細化到英文單詞表達”。他還說,自己曾因摸不著實驗門路而失去信心,受到張存浩的點撥才跨入門檻。
  一旦出了成果,張存浩從不“搶功”。
  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解金春記得,在一次論文署名時,張存浩把當時是在讀博士的解金春列為第一完成人,而把自己排在最後。解金春驚獃了,“在當時,如果換了別人處理這類事,很可能導師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後來這篇論文還獲得了吳健雄物理獎。
  大連化物所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無論張存浩是擔任課題組長、室主任,還是擔任所長,他提出的許多科學理論和思想在取得成果和獲得各種重大獎勵時,總把最大的功勞歸於實際操作的學生、部下和合作者。
  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沙國河等人在撰文祝賀張存浩從事科研工作滿60年時,講了這樣一則婉拒署名的故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清華大學教授李麗等人,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都在大連化物所工作,那時作為室主任的張存浩為他們爭取到了傅立葉變換光譜儀和染料激光器等關鍵儀器,後來又和他們都做激光光譜學方面的研究,算是同行。但當這兩位科學家都要將論文署上張存浩的名字時,他謝絕了。
  “這就是一種治學的態度。”張存浩卻從不覺得這是什麼“問題”。
  當有人問他,為何盡可能地把機會留給年輕人時,他總謙虛地說:“我的貢獻不如年輕人大。”
  回顧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他說,“我常常想起那些共同工作的技術人員,他們得到的榮譽少、待遇低,但沒有他們協助,就無法取得科研的成功。一想起他們,我就覺得特別感激,我忘不了他們。”
  對於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張存浩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在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期間,張存浩主持啟動了中國首個人才項目“優秀中青年人才專項資金”,於1994年設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獎。該獎在20年間資助了逾3000名青年科學家,其中近200位已當選為兩院院士。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的張傑院士曾說:“張存浩先生對我們的堅決支持,時時激勵著我、溫暖著我,使我在回國一年多時間內,與同事們一起用國產元件建成了TW級的飛秒激光裝置,並利用這台裝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當然,張存浩也有對年輕人嚴厲的時候。在網上以“張存浩”為關鍵字搜索,仍能看到一篇題為《讓反學術不端成為文化力量》的文章,作者即張存浩。他在文章里對學術不端現象毫不避諱,“‘以量取勝’的政策取向以及相關的管理和評價制度,導致了科學價值的迷失。目前一些科技成果發佈得過於隨意,也是整體社會環境浮躁的折射……”說到最後,他還不忘整個環境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年輕人在其中應有的擔當,“要形成反對學術不端的文化力量,需要年輕人的參與和努力”。
  本報北京1月10日電  (原標題:張存浩:“我的貢獻不如年輕人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n25fnoed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